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海关与走私犯罪法律事务部主任马德军律师告诉界面新闻,在合法申报的进口废物”夹私货“,也是“洋垃圾”入境渠道之一
我国对固体废物的年进口量占全球年产生量的56%。2016年,中国的固废进口量高达730万吨,总值达37亿美元。
一个事实是,企业在加工、利用进口固废的过程中,环境违法问题突出。与此同时,不法分子走私“洋垃圾”现象屡禁不止,“洋垃圾”随进口固体废物夹带入境现象时有发生。
2017年7月,环保部从各地环境执法队伍中抽调420人,组成60个检查组,对全国1792家相关企业开展专项检查行动。截至7月29日,专项行动现场检查工作对1074家企业提出立案处理处罚建议,占检查企业总数的60%。
此举深得地方环境监察人员王钧赞同,“去地方发现问题、纠正问题。”
但任重道远。专家指出,除了专项行动以外,解决“洋垃圾”难题还需寻找长效化的方式——比如需要建立健全环保法制体系,同时地方也需要严格执法。也有专家表示,逐步减少可进口固体废物种类是一个好的开始,有利于“洋垃圾”问题的治理。
全国六成相关企业被处罚
“哪怕夹杂物是一根铁丝,也要说明去向。”
7月24日,第48组组长、河南省郑州市环保局监察大队大队长王钧严肃地提醒江西一家固废加工利用企业,应在台账中说明任何夹杂物的情况,并向环保部进行申报登记。
王钧所参与的,是环保部2017年7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进口固废专项检查行动。各地环境执法队伍被抽调的420人组成60个检查组,对全国1792家相关企业开展大检查。
据王钧介绍,一些进口固废会夹杂“洋垃圾”,国家对于此类夹杂物比例有着严格控制。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海关与走私犯罪法律事务部主任马德军律师告诉界面新闻,在合法申报的进口废物”夹私货“,也是“洋垃圾”入境渠道之一。
由于中国并未完全禁止固废进口,“洋垃圾”和进口固废是不同的概念。自1996年起,中国开始对固体废物进口实行行政许可管理,并颁行了进口目录,每年对进口品种和数量进行总量调控。这类进口固废并非俗称的“洋垃圾”。
数据显示,我国对固体废物的年进口量占全球年产生量的56%。其中,2016年的进口量高达730万吨,总值达37亿美元。
与此同时,我国也颁布了《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和《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马德军认为,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的国家禁止进口固体废物,或未经许可擅自进口的限制进口固体废物,都可称为“洋垃圾”。
截至7月29日,打击进口固体废物加工利用企业环境违法问题专项行动已基本结束,共检查企业1792家,对1074家企业提出立案处理处罚建议,占检查企业总数的60%。
近一个月来,第48组检查了分布在江西省的8个地级市、21个县区的39家企业,发现环境问题153个,其中违法行为82个,对28家企业提出了立案查处建议,占检查企业总数的72%。
王钧表示,检查组每到一个企业,都要仔细核对进场的货物数量和出厂的货物数量及夹杂物数量,若核对不上,就要进一步调查。
“这次专项行动,相当于对全国范围内的进口固废企业摸了一次底。”王钧认为,这次专项行动将为我国的对进口固废行业的“顶层设计”提供支撑。
第48组在江西发现一家企业涉嫌转让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此外,还发现了包括环境监测设备运行不正常、污染防治措施采取不当、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等环境违法问题。
各地检查组也陆续发现有企业涉嫌倒卖进口固体废物。据环保部通报,广东省韶关市的天时塑料实业有限公司提供虚假材料申请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并涉嫌将进口的固体废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无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
位于江苏省昆山市的纬润高新材料(昆山)有限公司未经环评批复擅自建设7台注塑机、2台研发机,并投入使用。此外,该公司的危险废物贮存场所无识别标识、危险废物与一般固废进行混存。
检查组在进口固废加工利用企业检查。检查组 供图 洋垃圾的“暴利”
为缓解原料不足,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但国内资源有限。比如,我国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和森林资源十分有限,所以塑料和纸品的原料就需要大量进口。”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界面新闻。
另一方面,出于节约处理成本的考虑,发达国家也有出口废料的需求。
对于一些企业主而言,进口固废具有价格便宜、质量好的优点。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的国福资源科技公司,从美国等地的工厂进口塑料薄膜废料,经简单加工后,制成再生破碎料或编织袋。该公司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国外的塑料薄膜废料不仅价格比国内的便宜,而且纯度高、质量更好。
但相比合法进口的固废,“洋垃圾”的利润更大。这也是许多不法分子之所以铤而走险的原因。
据新华社报道,在广东省陆丰市碣石镇,非法“洋垃圾”旧服装交易中质量好的按件批发,差的就“论斤称”,1公斤服装几十元、1件衣服几块钱,到了门店开价十几块钱,一转手价格就翻几番,有的门店一年可赚十几万元。
利润惊人的非法“洋垃圾”旧服装隐藏着巨大风险。据马德军律师介绍,走私旧服装来源复杂,主要是从国外的垃圾场、医院太平间、废品处理厂等地搜集而来。这些货物躲避了正规单位的检验检疫,因此极有可能存在细菌、病毒等物质。
那么,“洋垃圾”是如何进入国内的?
马军说,由于国内允许进口固废作为再生资源,而且量很大,所以就有可能混杂一些垃圾。
也有一些企业以伪报、瞒报、夹藏等方式躲避海关监管。比如,企业在申报进口时伪报品名,将国家禁止入境的废物伪报成与之外形类似的其他货物,并提供虚假单证以逃避海关监管;有的在申报进口货物时,夹藏国家禁止进口的“洋垃圾”。此外,也有不法分子直接绕越设关地,将“洋垃圾”偷运入境。
无论是进口固废加工利用企业,还是非法的“洋垃圾”产业链,都暴露一系列环境问题。7月20日,环保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郭敬在环保部的例行发布会上表示,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暴露出不少问题,造成了环境污染,“尤其是洋垃圾问题,已经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
“加工利用‘洋垃圾’的企业,由于环保设备不够健全,以污染环境为代价,违规排放污染物,谋取暴利。”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经济与管理系教授宋国君认为,“洋垃圾”很难处理,在再加工过程中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处理过程中,如果使各项排放标准达标,实际上是很难赚钱的,这也是为什么发达国家将这些废弃物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原因。
马军也表示,越难处置的废弃物越容易形成暴利,危害也越大,对我国的环境以及公众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
位于广东省的贵屿镇曾被称为“电子垃圾之都”,拆解走私废旧电子电器产品现象在此一度猖獗。家庭式作坊通过焚烧、破碎、使用浓酸(王水)提取贵重金属,废液直接排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新华网2015年报道,据统计,贵屿镇曾有3000多家废旧电子电器拆解户,从业人员超过十万,年拆解量达45万吨。20多年来,散乱的废旧回收、落后的拆解技术导致当地土壤、水、空气等被严重污染。汕头市环保局局长黄腾远说:“贵屿镇北港河段一度布满酸洗窝棚,河水酸度几乎达到强酸级别,底泥重金属严重超标,含铜量接近1%,接近铜矿含量。”
“洋垃圾”屡禁不止
1992年生效的《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是国际上控制危险废物非法蔓延的基础性法律文件,是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以保护发展中国家环境利益为宗旨的国际环境公约,对各缔约国出口或进口危险废物的国际义务及其法律责任均作了明确规定,并规定了处理各缔约国之间有关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争端的国际仲裁程序。我国于1991年9月4日加入该公约,是世界上最早加入的缔约国之一。
为严格控制“洋垃圾”向我国境内转移,我国还陆续颁布了《关于严格控制危险废物转移到我国的通知》《关于坚决严格控制境外废物转移到我国的紧急通知》《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时规定》等文件。
为加强进口固体废物监管,严厉打击“洋垃圾”走私,自2013年2月1日起,我国海关专门针对“洋垃圾”走私启动了为期10个月的一个专项行动。据海关总署介绍,该行动有两个打击重点:第一是打击走私“国家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列名的废矿渣、废催化剂、废轮胎、废电池、电子垃圾等工业废物,以及旧服装、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和危险废物等;二是打击通过非设关地走私以及采用藏匿、伪报、利用他人许可证等方式通过设关地走私、海上偷运走私不符合环境控制标准的进口固体废物。
在这次行动中,大连、杭州、宁波等15个关区先后查获55起案件,查证各类走私废物80余万吨。其中,属于真正禁止类的废物21起,共7600余吨。
环保部部长李干杰7月28日在《人民日报》撰文称,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打击洋垃圾走私、加强固体废物进口监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一些地方重发展轻环保,对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企业监管不力,放任洋垃圾入境非法加工利用,致使不法分子走私进口洋垃圾现象屡禁不止,洋垃圾随进口固体废物夹带入境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加工利用过程中违法违规问题突出,严重污染环境,又对我国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构成威胁。
2017年2月,广州海关查处一起“洋垃圾”案件,涉嫌走私进境的约800吨电子垃圾40余柜、案值超1亿元;3月,在厦门海关的一次打私行动中,工作人员查扣国家限制进口的废塑料2000余吨,初估涉案案值超过6000万元。
南京海关6月21日在江苏扬州、苏州、南京和上海、山东青岛等地同时开展查缉行动,一举破获一起特大洋垃圾走私案,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查证洋垃圾废粉末涂料6000余吨。
2016年至2017年5月,河北检验检疫局共查处以精矿名义申报的禁止进口“洋垃圾”4批次14150吨,并及时进行了退运处理;检出检疫不合格进口固废258批次,共计截获有害生物106种、617种次。
在“洋垃圾”走私屡禁不止的背景下,中央深改组第三十四次会议于2017年4月18日审议通过了《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7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该方案,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持续严厉打击洋垃圾走私,严厉查处倒卖、非法加工利用进口固体废物以及其他环境违法行为。
在此背景下,此次全国专项检查行动也应运而生。
张家港海关人员正在查验走私垃圾(来源:中国日报) 异地交叉检查
7月1日至3日,60个检查组在北京接受了为期3天的培训。每个检查组均由五名环境执法人员和两名固体废物管理业务骨干组成。比如第48组,王钧等五人来自于郑州市环保局环境监察支队,另两名组员则来自郑州市环保局危废管理中心。王钧认为,同组成员间相互熟悉有利于开展工作。
检查地的安排也并不随意。王钧说,直到培训前夕前往北京的路上,他仍然不知道自己将被派往哪个地方检查。直到培训结束后,环保部才将各组需要负责检查的企业名单告诉每位组长。
“每个人只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检查,但不知道谁来检查自己的省份,更不知道其他组长手里的企业名单。”王钧说。
大多数进口固体废物加工利用企业集中在沿海省份,因此一个省份往往有若干个检查组同时开展行动,比如,同时有22个检查组派往广东省。而在江西这样的内陆省份,仅有39家企业零星地分散在各个县里,因此,只派出了一个组。
“刚开始,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节奏,担心不能完成任务。”第48组的一名组员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在检查刚开始的几天里,他们一天检查两到三家企业,常常从早上8点工作到下午两三点才吃上午饭,下午的检查结束后,就赶紧撰写汇总当天的材料反馈给环保部,晚上常加班到11点多种。有的地方,一个县才只有一家进口固废企业。所以,检查组只好上半天检查,下半天在路上,赶往下一个县城。
根据环保部安排,检查组需要通过调阅档案材料、现场勘查、取样监测、核查企业台账等手段,全面排查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环境违法行为。
“我们是顶着压力来的。”王钧在江西省开展检查时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社会上有声音认为,大规模的检查行动或将令一些无力提升环保设备的企倒闭,从而“影响地方经济”;同时也有人认为,环境违法问题需要慢慢治理,“有人跟我打了一个比方,大规模专项行动好比’西药’,药效猛却不‘治本’。”
但王钧并不认同。他认为,生态环境问题欠帐多,病症重,危害大。治理环境违法问题,需要“中西结合”,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也需要开展大规模的检查行动,“去地方发现问题、纠正问题。”王钧沿用了反对者的比喻,“当下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好比是一个人受了严重的外伤,这种情况下,光吃中药慢慢调理怎么行呢?因此,首先要下个猛药。”
王钧指出,一些企业负责人缺乏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有的抱有侥幸心理,有的根本不知道环保设备哪里不到位。
“以前环保部门也会过来查,但是没有这么细致、精准。”九江市晨和实业有限公司及九江市银海乐观棉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田某说。
田某的两家企业均被检查出多个环境违法问题,比如未执行工业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制度、未按规定报告进口固体废物加工利用情况、生产过程中,部分设备未采取集中收集处理措施等。其中,九江市银海乐观棉业有限公司还涉嫌转让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在九江市晨和实业有限公司,增加的4台开花机已投入使用,但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田某坦承,小企业的很多做法都是出于减少成本的考虑。比如在他的企业内,部分设施未采取集中收集处理措施,这一做法也是为了省钱;再比如,检查组发现他的台账存在一些问题,“我完全可以请一名文员专门负责台账,但这样的话,一年下来就要增加3万元成本。”
“很多企业主很有做生意的头脑,但是缺乏法律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检查组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帮他们梳理一遍企业存在的环境违法问题,告诉他们该怎么升级改造,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王钧说。
田某表示,在这次检查后,他将按照规定来,“(按照规定来)麻烦,但没有被检查麻烦。”
地方环保部门也对检查组表示欢迎。一名希望匿名的基层官员表示,随着环保力度的增加,环保部门对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而一些企业往往对此不解,认为只有当地才对环保要求严厉。而中央派检查组下来,则让企业“无话可说”,同时也有利于让企业在今后更加配合地方环保部门的工作。
“专项行动主要也是为了破解地方的保护,有的时候,地方环保部受制于地方政府,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所以中央的派员能够超脱一些。”马军说。
“我们的共同目的是让企业整改好、能达标排放,但我们有不同的检查办法,交叉检查更有利于发现问题,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相互学习的过程。”九江市环保局的一名官员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说。
进口固废种类将减少
“在与环境相矛盾的情况下,不下狠手肯定干不了。” E20环境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代维昭告诉界面新闻,环保专项行动是一种倒逼企业转型的措施。如果达标之后产能达不到,那么企业只能停产——这也意味着,会有一些企业在专项行动后被淘汰。
“但这反而更有利于规模更大、管理更优秀的企业存活下来。小企业少了之后,优秀的大企业获得的利润会高一些,经过环保检查之后,更多的企业会获得更好的竞争力。”代维昭说。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认为,进口固废产业“属于九牛一毛的小产业”,对中国的消费体起不了多大影响,同时暴露的环境问题却很多,因此,“该管制就要管制,该杜绝就要杜绝。”
“禁止进口,所有的垃圾一律不要,海关的口一下就卡住了,管理起来方便,没有后门,也没有任何借口。”宋国君说。
目前,我国尚未拒绝所有固废进口。但显然,进口固废的种类将减少。环保部7月20日确认,2017年底之前,中国将紧急禁止4类24种固体废物入境,包括生活来源废塑料、钒渣、未经分拣的废纸和废纺织原料等高污染固体废物。
个别进口固废企业主担忧,这一政策或将切断他们的进货途径。马军建议,相关企业可以将目光转向国内。
“实际上,国内的废弃物的处置还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足够企业正常运营。”马军说。
马德军认为,逐步减少可进口固体废物的种类是一个好的开始,有利于“洋垃圾”问题的治理。此外,在执法层面上,海关部门应联合公安、交通、质检、海洋局、边海防办等部门,始终保持严厉打击走私洋垃圾、加大惩处力度的高压态势。同时,普通人也应该深刻认识到洋垃圾国家环境和国民健康的危害,积极检举揭发举报走私洋垃圾违法犯罪行为。
马军指出,在解决“洋垃圾”这个棘手问题时,除了开展国家层面的专项行动以外,还需要寻找长效化的方式。比如,需要建立健全环保法制体系,同时地方需要严格执法。
“在我国,环境诉讼可以起到一定作用,同时还需要各界的广泛参与、进行监督。这就依赖于建立公开的机制,加强对相关企业的监管,提出对他们信息公开披露的要求,把监管体系和排放数据充分公开,让他们接受社会的监督。”马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