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10533897

马德军律师就小米公司与印度方面关于特许权使用费的认定和征税问题接受媒体采访

文章来源:财熵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5/19      浏览:1278

近日,马德军律师就小米公司与印度方面关于特许权使用费的认定和征税问题接受媒体采访。

文章原文如下:

财熵|小米8年海外战事:成功背后暗藏凶险

 图片1.png

图源网络

导读:翻开小米8年的出海史,印度是其绝对的战场。自2014年正式进军开始,短短3年多,小米便跃居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第一名。此后多年,小米一直稳坐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头把交椅。然而,小米在印度市场的处境,似乎并不像表面那么风光——此前遭遇印度当局追缴巨额税务罚款,随后又遭印度扣押7.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8亿元)资产。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作者|吴楠  主编|谷越  版式|九五


“国际化的路上,有坎坷,也有欢乐。比如,R U OK。”2020年8月11日,在小米(01810.HK)成立十周年的演讲会上,创始人雷军大方调侃起自己的“黑历史”。
在2015年印度发布会上脱口而出的一句“R U OK”,让雷军在B站(09626.HK)鬼畜区风靡一时,这是发生在小米海外征途中的一段趣事。而回溯小米过去8年的国际化历程,“坎坷”和“欢乐”可谓贯穿始终。
站在当下节点,就有很好的案例——今年3月22日晚间,小米发布2021年财报:公司实现营收3283亿元,同比增长33.5%;经调整净利润为220亿元,同比增长69.5%。其中,境外市场收入1636亿元人民币(如无特殊注明,下文货币单位相同),同比增长33.7%,占总收入的49.8%,几乎与国内市场平分秋色。
另据公告显示,2021年小米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及市场份额均创历史新高。据Canalys统计,2021年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三,市占率达到14.1%,在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第一,在全球62个市场排名前五。
不过这份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一个多月后,小米的麻烦接踵而至——4月27日,印度方面以小米印度公司涉嫌违反《外汇管理法》为由,扣押了该公司银行账户中7.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8亿元)的资产。需要指出的是,更早之前,小米印度公司就已受到印度财政部下属多个机构的财务调查。翻开小米8年的出海史,印度是其绝对的战场——从2014年正式进军,短短3年多时间,小米便击败三星,在2017年第四季度跃居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第一,此后连续4年更是霸榜印度市场出货量冠军。
小米在印度的发展看似“势如破竹”,实则“如履薄冰”。过去8年,小米在印度市场纠葛不断,近年来更有愈演愈烈之势。这背后的恩怨到底如何?在印度之外,小米在海外其他国家的发展是否也是如此?


印度“背刺”小米?


2021年12月至今,小米已被印度当局“盯上”多次:
2021年12月21日,印度税务局对小米发起税务调查;
今年1月5日,印度财政部指控小米印度公司逃税65.3亿卢比(约合人民币5.5亿元),并向其追缴相应税款。据印方说法,小米印度公司从海外进口小米手机和手机零件的时候,没有将特许使用权费纳入关税申报;今年“五一”前夕,印度财政部下属的执法局,直接冻结了小米印度公司在印度银行账户中的7.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8亿元),理由是该公司“以特许权使用费的名义”向海外非法汇款。不过据路透社报道,5月6日,印度法院又解除了对小米相关资产的冻结。而解冻的条件是,小米要向印度当局通报资金转移情况,如特许权使用费支付的具体情况。
可以看到,这几起风波,均缘起于“特许使用权费”。

所谓的特许权使用费,通俗来讲就是无形资产的租金,例如小米印度向母公司小米移动软件公司以及美国高通(QCOM.NASDAQ)公司“租赁”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等专有权利,需要向对方支付相应的特许权使用费和许可费。它是作为财产收入的一种支付,而不属于商品经营的支付。但小米与印度方面针对特许权使用费的认定与征税问题一直存在分歧。

据外媒报道,针对扣押资产一事,印度执法局认为,小米印度是印度手机贸易商和分销商,主要是通过印度制造商采购完整制造的移动设备和其他产品,并没有从三家外国实体获得任何服务,但公司却以特许权使用费的名义将这笔款项汇往国外,违反了《外汇管理法》第4条。潜台词就是:这笔特许权并不需要支付。 

但在此之前,印度向小米追缴罚款的理由则是:既然小米印度公司向高通和小米移动软件公司汇付特许权使用费和许可费,那么这部分费用就应该计入到进口商品的交易价值,并缴纳相应税款。这似乎有些前后矛盾。

小米印度官方的回应则是“支付的版税均用于我们印度版本产品中所使用的授权技术和知识产权。对小米印度来说,支付此类版税是合法的商业行为。”但关于特许权使用费是否应该计入进口商品的价格,小米印度公司的观点显然与印度当局相悖。

就小米印度涉及的税务调查最新进展以及详细情况,财熵向小米投资者关系部门发去了相关邮件,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走私犯罪辩护研究中心主任马德军律师告诉财熵:“因为特许权使用费具有支付相对独立性,海关查发难、认定难、分摊难等特点,特许权使用费估价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海关的估价难点。在世界海关组织每年召开的估价协议研讨会上,各国提交的特许权使用费估价疑难案例经过反复讨论也经常无法达成共识。”
针对小米在印度涉及的税务问题,马德军表示:“中印都是WTO成员国,关于特许权使用费是否应被海关征收,应遵循《WTO估价协定》有关特许权使用费的有关规定,还有印度对世界海关组织关于估价技术委员会咨询性意见、评论和案例研讨转化为国内法的规定。”
“按照《WTO估价协定》的规定,符合以下条件的未包括在进口货物实付或应付价格中的特许权使用费,应当计入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1、与被估货物有关;2、作为被估货物销售的一项要件。但现实中有很多模糊地带,现在印度官方的认定恐怕只是初步的意见,需要小米公司积极答辩应对。”马德军说。他进一步解释道:“按照WTO估价的规定,是否征收这部分税款,可经历‘价格质疑——价格磋商——价格确认’的过程。现在(印度对小米的税务调查)还是价格质疑阶段,最终不一定征税。”

事实上,小米并非唯一一家在印度遭到税务调查的公司。往前追溯,2007-2014年,微软(MSFT.  NASDAQ)、诺基亚(NOK.NYSE)、三星等国际巨头,都曾接到过印度的“巨额罚单”;回到当下,2021年底至今,oppo、一加、华为等一系列中资企业,也曾遭遇印度“税务围剿”。由此可见,小米遭遇整治,更有可能与大环境相关。
然而,即便营商环境如此,小米也难以放弃印度市场。


从印度到欧洲


印度之于小米的意义非同一般。单从经营层面来看,小米的核心产品业务对印度市场依赖颇深。2021年小米在印度的智能手机出货量高达4040万部,占小米全球出货量的21%;除了智能手机,小米(包括红米)智能电视在印度市场的出货量也是连续多年攀升,2021年小米以18%的市场份额,力压三星、索尼(SONY.NYSE)等巨头成为印度市场销量第一;此外,小米在印度的可穿戴设备市场也占据一席之地。目前印度人口接近14亿,是全球第二大人口国家,小米不会轻易放弃这块“大蛋糕”。更何况,小米在印度市场深耕8年,积累了广泛的客户资源与市场口碑,其多年来也在当地布局了大量的产业设备,投入之高或让其难以轻易抽身。
2014年,小米印度正式落户印度科技中心班加罗尔,公司随即将国内的互联网“饥饿营销”模式照搬到印度——通过与印度当地最大的电商平台Flipkart合作,开展了一系列限时抢购活动。和国内一样,这种独特的销售方式让小米在印度一炮而红,当年四季度小米以4%的市场份额跻身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第五名。

图片2.png 

小米在印度的初始团队 图源网络

2015年,小米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了第一场海外大型发布会,雷军那句经典的“Are you OK”便是诞生于此。也是在这一年,小米与富士康(工业富联,601138.SH)合作,在印度南部安得拉邦开设第一家工厂,这标志着小米在印度的本土化生产正式启动。2016年,小米印度推出了红米Note 3。凭借超高的性价比优势,小米在印度市场迅速崛起,并于2017年第四季度挤掉三星,占据印度智能手机出货量榜首位置。
此后多年,小米在印度的布局不断加深:2017年设立第二家手机工厂和首家移动电源工厂。同年,小米印度开始大举进攻线下市场——建设大型零售店、开办小米之家,并与第三方商店进行合作。仅仅一年时间,小米就在印度开设了500 多家门店。而截至目前,小米已在印度建设了7家制造工厂,每秒可以生产3台小米手机。迄今为止,小米在印度销售的手机中,99%都是在印度本土生产。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几家工厂基本都是小米与其他供应链厂商合作开设,并非由小米自己独立管理。这也符合小米一贯的轻资产运营方式。
小米手机在印度市场取得的巨大成功,让小米看到了国际化的可行性。2014年后,小米陆续进军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国。与印度一样,小米在东南亚国家的开拓,大致延续了小米印度的路线,即借助电商渠道平台将高性价产品迅速打入当地市场、开展本土化生产、铺设线下渠道等。
某种程度上来说,印度是小米走向世界的关键一环。不仅仅是因为小米印度打造了国际化战略的成功经验,还有一次“意外收获”——2015年小米印度业务起步之初,由于团队的过分乐观,惹出10亿元巨量库存。为了消化库存,小米在全球市场开展了一年多的“救火行动”。而当时组建的“救火队”,无意中成了小米国际业务的先遣队,大大加快了小米国际化的进度。
2018年,小米将国际化触角延伸到了欧洲地区。不过与东南亚国家打法不同,小米将欧洲市场“一分为二”:在东欧市场,小米延续了其他海外国家的发展战略,通过中低端手机切入抢占市场份额;而在消费力相对较强的西欧市场,小米则着重推出了高端旗舰款手机和生态链产品。
此外,小米在欧洲市场的营销方式也遵从了“本土化”策略。与中国客户不同,在手机消费上,欧洲用户的习惯是通过当地运营商购买合约机。因此,小米打开欧洲市场的方式,便是积极开拓线下以及运营商渠道。其中,与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集团(00001.HK)达成的战略合作,成为了小米在欧洲站稳脚跟的关键。长江和记在全球拥有超过17700间零售及电讯店铺,在欧洲电信市场地位堪比国内三大运营商,这为小米产品迅速铺向欧洲市场奠定了基础。

图片3.png 

小米与长江和记组建全球策略联盟 图源网络

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越三星、苹果(AAPL.NASDAQ)等巨头,首次在欧洲市场登顶,市场份额达到25.3%。如今,欧洲市场已成为印度之外,小米在海外的第二大重要战场。


国际化的坎坷与风险


小米8年海外征战,收获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据Canalys数据,2021年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三,市场份额达14.1%。小米在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第一,在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排名前五。在小米的关键战场中,印度地区出货量排名第一,欧洲市场出货量排名第二,拉美和非洲市场排名第三。
小米在境外市场的成就,还体现在运营商渠道的突破。据小米财报显示,2021年,小米境外市场(不包括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和孟加拉)运营商渠道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2500万台,同比增长超120%,在34个境外市场排名前三。其中,欧洲地区运营商渠道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7.9%上升至2021年的16.8%;拉丁美洲地区运营商渠道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4.6%上升至2021年的12.3%。
“小米手机在国内外的市场份额提升,有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小米的‘空心化’运营。”互联网行业分析师梁振鹏告诉财熵,“一方面,小米运用的是互联网营销手段,其绝大多数出货量都是通过电子商务渠道,运营成本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小米产品走的是低价低端路线。像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等企业之所以能在全球排名靠前,主要原因就是便宜;另外小米绝大多数产品都通过代工厂生产,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以上就是小米市场成绩提升的主要原因。”但梁振鹏同时强调,小米的空心化运营会导致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差,“除了极少数实验工厂之外,小米绝大多数产品都是用的代工厂家。正是因为代工厂家,所以小米在手机产品的供应链控制上容易出现问题。小米自己生产不了显示屏幕、内存、主板、摄像头等手机上游核心零部件,在芯片的研发生产上也无法完全独立,不像华为拥有自主研发芯片的能力。所以小米这样的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都比较弱,这是它国际化未来竞争中面临的最大的风险。”
缺乏核心的技术研发能力,确实让小米在国际化道路上吃了不少苦头。2014年12月,小米刚在印度起步,便遭遇了爱立信(ERIC.NASDAQ)的专利侵权起诉,爱立信要求小米缴纳相关专利费用,同时要求其不得在印度销售相关产品。这一申请得到了印度德里高等法院的支持。尽管后来小米借助高通芯片授权暂时解除了禁令,但解禁的条件是小米每销售一台设备就需要向法院缴纳100卢比押金,而且受到爱立信专利限制的红米Note仍无法在印度售卖。而如今,小米不仅需要常年向高通等上游供应商缴纳高额专利费,甚至还屡屡因为专利费的征税问题卷入印度税务风波。除了印度,小米在增速较快的欧洲市场也并非高枕无忧。在小米手机出现之前,华为手机在欧洲智能手机市场的出货量一直名列前茅。后来由于地缘政治问题,华为手机几乎退出了欧洲市场。梁振鹏认为,“美国政府如果像对华为那样对小米进行制裁,小米手机市场份额很有可能会被清零,因为它几乎没有上游核心零部件的生产、研发能力。”小米在国际化上面临的风险,还来自于现有对手和新进入者的激烈竞争。其中,有“国产手机黑马”之称的realme(真我)品牌,被业内视为小米最为强悍的对手之一。realme成立于2018年5月,成立时间不长,但发展势头却相当迅猛。凭借“低价格”和“高配置”两大杀手锏,realme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迅速破圈——2021年,realme的全球手机销量突破6000万部,成为全球第六大手机品牌。在小米的几大重要战场中,realme都在快速崛起。在欧洲市场,realme以548%的高增长率,成为2021年欧洲增长最快的智能手机品牌,目前市场份额位列第五;在东南亚市场,realme保持了前五大智能手机品牌的地位;在印度市场,realme已成功跻身智能手机第四大厂商。值得一提的是,据Canalys数据,今年第一季度,小米虽以800万台的出货量稳居印度智能手机出货量榜首,但同比增长却暴跌24%;其市场份额,也从2021年第一季度的28%,下滑至今年第一季度的21%。相比之下,今年第一季度,realme在印度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12%上升至16%,以600万台出货量排名第三,增长率高达40%,是排名前五的品牌中唯一一个在印度市场实现正增长的品牌。这对于小米而言,无疑是一个威胁。在全球宏观经济环境愈发复杂的背景下,身处红海市场的小米,其未来的国际化进程或仍将面临诸多挑战。

 

文章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rXbeOCIvj9Nju5PyXXvyEQ

联系方式

手 机:13910533897

邮 箱:madejunlawyer@icloud.com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和东路20号院正大中心2号楼